晚清红顶商人胡雪岩,首先是一个“人”,其次才是商人、“官”人,且已经湮灭于历史的虚空之中。二月河和薛家柱合著的《胡雪岩》(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9月第一版)撬动的就是这个“人”的历史:商场的大起大落,浓缩了人生的悲剧和喜剧,无意中包含着淡淡的哀愁与讥讽,深于一切的言语、啼笑……
书中的胡雪岩,作为商界领袖他能明白大势,努力经营最大的客户———国家;能认准商机,敢赌敢拼;能讲究诚信,戒欺戒骗。作为“人”,他精通人情世故,处事得当,把中国人“眉梢眼角、言来语往”的工夫琢磨得透彻。他充满理性,眼光和计谋、韬略和手段都是一流,急公好义,有情有义,乐善好施,爱国爱民。另一方面,戴上了正二品花翎顶戴的官商胡雪岩,不得不把自己的命运系于官家,很难按照市场规律经商,只能看官家的脸色或者投机于官家的喜好。其实要说腐败,这个胡雪岩是最善于“行贿”的。所以,左宗棠倒了,他也就失去了靠山,被李鸿章及其手下“拿下”。作者对建立在一种非平等竞争机制下的商业行为除了“悲哀”,更多的是一种不动声色的批判。胡雪岩骄奢淫逸,贪婪好色,其人性之“恶”,触犯了商界的忌讳,导致被手下欺骗,断送事业。这又是一种“悲哀”。
枯燥乏味的正说或恶俗的影视戏说,无论对历史还是对读者都是一种不公和伤害。在这一点上,二月河继承了高阳(历史小说家,代表作有《红顶商人》等)的长处,追求“以小说造史、以史造小说”,巧妙地在历史之真与文学之美中求取一种平衡,将史学的真实性与文学的艺术性最大化地统一,使虚构的内容和情节始终遵从历史背景的真实,从而构成独特“信史”风格的历史小说。
具体来说,高阳是小桥流水看烟波,有意无意地通过“挟泥沙”“生枝蔓”等手法,专注于对商战背景的深度发掘,把大开大阖的历史风云寓于日常生活本身,无惊无奇无险,从容不迫,徐徐道来。文本中汇集了大量清人的笔记、野史、杂著、诗文,并由此旁涉典章制度、民情世故、饮食服饰、礼仪风俗、建筑样式等。二月河和薛家柱则别开蹊径,不妨看做是对胡雪岩的另一种写法,他们故意不走平川,独上高峰探险,卷帙间弥漫着传奇色彩、情节冲突与文笔渲染,声势浩大、奇诡紧张、精彩纷呈,自始至终,弦在弓上,一触即发,可读性强,兼济传统章回小说、通俗传记文学和金庸武侠小说之妙之神。问题是,也许二月河急于想抓住读者,渲染了较多的情色镜头,与通俗化太靠拢,反而显得“鄙俗”。
二月河和薛家柱在通俗与雅致之间的摇摆不定、左右为难。或许它们根本就无法达到一致,只能有所取舍,有所牺牲,鱼者,熊掌者,难以兼得。
□黄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