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河,从小学到中学,曾三度留级,被老师怒斥为“废物”。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废物”却以大气磅礴的《康熙大帝》、《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名震世界。有人说他的作品唤醒了所有华人的民族感情和文化传统:从台湾到港澳乃至全世界,几乎所有的华人都不约而同记住了“二月河”这个名字。
自中风后,二月河一直鲜有长篇问世。经过近10年的等待,由他和作家薛家柱合著的小说《胡雪岩》于近日出版,并高调宣布版税全部捐献给下岗工人,一时成为文坛最热门的新闻。新书发行后,有读者质疑“这根本就是薛家柱版的《胡雪岩》,二月河只是挂名出书”。借此契机,本报记者对这位充满神奇色彩,并被称为国内版税最高的作家进行了专访。
无意拔高胡雪岩
说到胡雪岩,二月河对他的经商之道做出了四字评语:“智信仁勇。”二月河表示,曾有一段时间,中国的商人和准商人,人手一册《胡雪岩》,他的乘势挺起、十二个取胜绝招等几乎成为当今“官商术”的楷模。但实际上“胡财神”的经商之道是最具争议的,这缘于对他经商思想的理解。
他告诉记者,“商即是奸”是错读了胡雪岩,“小说不是教科书,争议想必还会保留,很多人读胡雪岩是寻找实用的谋略和工具,其实对他的解读要抛开这些,商道是一个字——仁。胡雪岩的成功在于有勇有谋,他既嗅觉敏锐,洞察商机,又敢于决断,在短短十年间积累了巨额财富。这段历史会给现在的商人很多启发。
二月河表示:“纵观历史,中国从未为商人而战,西方的战争有不少是为商人而战。在内忧外患的时代,胡雪岩想建立自己的经济王朝,他的经商理想是中国商人的最高境界。”
胡雪岩受人尊敬主要原因不在于经商成功,而在于他的民族气节,“我重点描写了他以一人之力为国家的两次战争筹措军需的过程;他一诺千金,为了帮助朋友王有龄借粮,不惜让老母妻儿涉险;他体恤黎民,为了江南蚕农的利益不惜斥巨资与洋人抗衡。虽然最终失败,但他堪称华商中民族英雄的典范,而不仅仅是个有钱的商人。”
从“废物”学生到文坛大家
二月河告诉记者,童年时父母工作经常变动,导致他不断变换学校。加上二月河从小率性而为,不受成规限制,喜欢特立独行;而他的父母忙于工作,没有更多的时间顾及他,无形中促成他的调皮顽劣。老师讲的课他听不进去,尤其是数学,他更没兴趣,考试总不及格。于是小学时留级,初中又留了一级。到了高中阶段,数理化课,更是一塌糊涂。老师被气得大骂他“废物”、“饭桶”。
高中毕业二月河已经21岁,他到部队当了一名工程兵。当时他每天要到井下挖煤,戴着矿灯,趟着半尺深的污水,从事艰苦繁重的劳动。他想,自己已经到了生活的最底层,仿佛在锅底一般,如果不通过刻苦的努力,是不会改变命运的。限于当时的条件,他觉得充实自己的最好办法就是多读书,提高自身的综合知识水平。
1978年,二月河由连队副指导员转业到河南南阳市委宣传部工作。由于从小就对《红楼梦》感兴趣,到地方后他又连续写了一些见解独特的论文,参加了在上海召开的中国红学会第二次《红楼梦》学术研讨会。会上,一些专家、学者由《红楼梦》谈到曹雪芹,继而谈到他的祖父曹寅,又联想到康熙皇帝。有人感叹,至今尚未有一部描写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的文学作品,实在遗憾。正当人们表达同感而唏嘘时,其貌不扬,在一旁静静坐着的二月河冷不丁地来上一句:“我来写!”顿时,语惊四座。不少与会者感到诧异,以令人难以揣摩的眼神望着这位农村人打扮的中年人。随后,《康熙大帝》、《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像三颗原子弹爆炸般在华人世界引起轰动。40岁后才开始从事创作的二月河名震文坛。
二月河“煮酒论英雄”
“我严谨不如唐浩明,行笔从容不如高阳,但情节和个性化的语言表述有独特的地方”
中风多年仍坚持写作
广州日报:创作这样一个个商人形象的《胡雪岩》,比较以前的帝王系列有哪些难度?
二月河:其创作的难度要比我想象的大得多,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我自己的身体。1999年后,我就因中风左半身失去知觉,虽仍花费力气写作,但巨大的苦楚使我已经无法独自一个人完成如此大量的文字书写工作;其次,是我虽然对清末的历史了解,但要掌握背景、人文环境、人物个性、主人公命运走向等具体细节还是有相当的难度。
考虑到这些原因,我才有了和作家薛家柱强强合作的计划。薛家柱的语言能力为该书注入了活力,也为刻画一代红顶商人胡雪岩丰满的人物形象添色不少。
版权费捐给下岗工人
广州日报:您自己身染重病,却为什么要把《胡雪岩》如此高金额的版权费捐献给下岗工人?
二月河: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我有机会接触到了很多的下岗工人,看到他们生活非常苦难。创作这本书的时候,我已经中风,可以说坚持创作这样一本书也是我长期以来的一个心愿。那就是希望自己能为那些困难的下岗工人尽一点绵薄的心意。
我想这样做的目的还有一个,就是希望能给大家提个醒,希望社会上有能力的人都来帮助一下那些曾经为国家建设作出过贡献的下岗工人。
回应挂名出书:“我没有做亏心事”
广州日报:有读者质疑《胡雪岩》只是薛家柱版的胡雪岩,您只是挂名出书,对此您有何说法?
二月河:在写《康熙大帝》、《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之前,我就对胡雪岩这个传奇人物充满了兴趣,但后来写康熙、雍正、乾隆,不幸“跳”过了胡雪岩。直到5年前,薛家柱特意去找到二月河,应邀两人一起创作电视剧剧本《红顶商人胡雪岩》。
对于“挂名”的质疑,我非常坦荡,这不是我的代表作。创作过程中,我们一起讨论提纲,由我把握历史背景和人物命运走向和最后修改,他执笔,完成大部分的文字。我的身体条件不允许我写长篇小说,所以不管最后成文的情况怎么样,我都很愉快,而且我没有做亏心事。
谈胡雪岩命运:反映民族文化薄弱之处
广州日报:在您的眼中,胡雪岩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红顶商人?
二月河:这个人处在非常复杂,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以及外交矛盾,处在一个极为尖锐复杂的时刻,产生了特定的历史人物,这决定了胡雪岩本人也是非常特定的人,非常特殊的一个人,他自身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一方面有买办复杂的一面;另一方面也有民族的,他是红顶同时也是商人,他又镇压太平天国,但是同时又帮助左宗棠平息了西北叛乱。
这个人非常好相处,但是这个人又很难惹,个性有非常宽厚的一面,但是同时又非常的狡猾,他非常善于接受新的事物和接受别人的建议,同时又非常的刚愎,胡雪岩这个人成也丝绸败也丝绸,国外资本的走向和合作没有掌握好,同时由于自己的刚愎,同时也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左宗棠的去世,李鸿章跟他的一些矛盾等。胡雪岩这个人身上体现了非常复杂的历史悲剧和社会悲剧,通过这样的表述,使我们认识到改革有多难,开放有多难,反映了我们民族文化当中非常薄弱的东西,这是从理论深讲,从具体情况来讲,胡雪岩个性里有弱点,他的个性弱点把他自己推向了死亡之路。
谈《帝王系列》:“有技术偏差”
广州日报:您的《帝王系列》三部书中,哪一部最令您感觉满意?
二月河:这三本书就像是我自己的孩子一样,他们都是我满意的作品。20年来,我的读者一直在阅读他们,我始终感觉我的读者就陪伴在我的身旁,非常感谢他们。但我的这些书当然有很多的不足,就普通读者来说,也许不能发现这些书在技术上面所出现的偏差,这是我最大的遗憾。
就该系列书,我曾公开发表了一篇名为《自鸣不得意处》就说到过,《康熙大帝》第一卷和第二卷的部分内容有很多技术层面的偏差。很多读者认为《乾隆皇帝》不好,其实,这本书正是我年富力强、身体好,无干扰等做好的状态下创作出来的,其故事性和思辨方面都很出彩,我觉得还比较满意。
读书爱好成就事业
广州日报: 您40岁开始进行创作,如何评价40岁之前的自己,又怎样评价现在的自己呢?
二月河:40岁之前是一个创作准备时期,完全是无意识的,没有想过当作家,最初的时候,当作家的念头是在三十四五岁时才有的,但是在这之前都是为了读书而读书,为了解决自己的精神饥饿,没有目的,就是喜欢读书,感觉这样的话可以排除一些空虚的观念,解决一下自己的精神饥饿。
因为“文革”中没有书可以读,都是传书,今天传的本子是《一双绣花鞋》,明天传的本子可能别的什么书,这些本子我都喜欢读,反正是书都读,读来读去有了一些积累,当然系统的读书,像《二十四史》是自己有意识要读的,但是像红学方面的书,还有像一些国外名著,剩余多数的书不是有意识的读,没有一点事干就读一点书,积累了一些带有专业性的知识,也就建立了自己知识的结构。就像荀子说的,积累的知识多了就需要有一个泄洪口一样。
评“历史小说专业户”
广州日报:目前,在网络上很多人把你、高阳、唐浩明并称为“三大历史小说专业户”,你在这三个人当中40岁时才开始创作,但现在最火,您能谈谈和他们的区别在哪里?
二月河:我十分敬佩高阳先生。本来我们计划要一起喝酒论书的,结果在我们约好时间后的第三天,他就不幸去世了,我失去了见上他一面的宝贵机会。他的优点是:贵族气息浓厚,文笔从容。他的笔法非常柔和,看完之后,心理有一种舒展的感觉。缺点是:稍微罗嗦一些。
唐浩明写书是非常严谨的,对历史资料掌握得可以说是很准确的。他的书几乎可以当作正史来看。但缺点是:人物刻画不够好,例如《曾国藩》人物的把握不是太好。
而我自己从严谨的角度,不如唐浩明,行笔从容上不如高阳。但是情节和个性化的语言表述有我独特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