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第一次出国
自从成了名人,作家二月河的生活也变了模样,一举一动都有了成为新闻的可能。回顾刚刚过去的2002年,二月河生平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走出了国门。这次与著名红学专家冯其庸先生同行马来西亚,受到“四天八宴”式的高规格接待,再加上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胡正跃亲自出面陪同,使得已算是见多识广的二月河也不禁生出几多感慨。
为迎接二月河的到来,马来西亚有关方面专门举办了一场名为“二月河•三月天”的文学讲座,并从香港调来他的作品集,充实到早已脱销的华文书店。讲座听者云集,足有两千多人。
二月河在讲座上谈了创作历程和感受。他说,清朝的康熙、雍正和乾隆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极为辉煌、璀璨的时期。研究这三个时期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博大精神。但另一方面,从这三个时期中也可以看到中华文化落后的迹象。感动之下,原定25分钟的为读者签名活动持续了45分钟,二月河满足了所有到场听众的要求。
把用笔写字比做手擀面
二月河原名凌解放,现任河南文联副主席、省作协副主席。他当过兵,30岁之前读完了二十四史,37岁才立志写小说。不经意间,他却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500万字巨著的《落霞》三部曲,即《康熙大帝》、《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十三卷系列历史小说。自16年前,《康熙大帝》第一卷《夺宫》出版以来,二月河的历史小说连年再版,已经深入广大读者心中。虽然作家一直偏居古城南阳,但他的书已走向世界各地华人聚集的地方。
二月河的书房稍嫌凌乱,宽大的书桌上除了稿纸、书籍,还引人注目地摆着一只香炉,缕缕幽香弥漫着整个房间。每当开始写作时,他习惯燃起一支香,为自己营造出一种氛围,也让自己进入一种境界。
尽管历史留给后人的资料浩如烟海,但二月河感到,要把其中纷繁变幻的社会万象用新鲜活泼的文学语言表现出来,有着相当大的难度。
二月河一直固执地坚持不用电脑写作。他解释说,他一度也想尝试学电脑,就拿出几张废稿,让一位打字员帮助打出来看看。结果他发现,电脑打印的文章看起来非常漂亮,容易给人一种错误的视觉效果。他一下警醒了,从此不再用电脑写作。他把用钢笔写字比做手擀面:“爱吃面条的河南人都知道,手擀面可比用机器压出来的面条要有味道多了。”
二月河的书成了河南特产
在南阳,二月河的签名书本已成贵重礼品,从官方到民间,送礼不再送土特产、玉器、烙画,而送《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或《二月河文集》。他的大门总是敞开的,谁都可以去找他签名盖章。那些卖书的甚至一次拉去几十套上百套,让他一一签名盖章。不过,他想出了“签书捐款”这样一个点子:凡签三套以上者,须先到南阳市“希望工程”办公室捐款,凭收据签书。理由是,你既然有钱买这么多书,就有钱捐助失学儿童,你既然卖我的签名多赚钱,就更应该为希望工程做贡献。这么一来,据南阳市希望工程办公室人员介绍,不到一年时间已募集到5万多元人民币。
年前,与他同居豫西南小城南阳的著名散文作家周同宾曾撰一小文《小说二月河》:二月河走红文坛,他的书一直畅销。凡有井水处,都读二月河。但未必都读懂了。二月河寸心深处是孤独的、寂寞的,虽然他常常笑着,他头上闪耀着熠熠光芒。
周同宾为二月河作了一首七言诗:心通幽微凌解放,笔走龙蛇二月河。图写落霞成锦绣,谁知心上泪滂沱?“从持续了两千多年的纯粹的封建社会到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这是一个什么味道,你得细细品品啊。”
书册有价敬意难求
二月河曾多次讲起他偶尔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幕情景:一位青年捧着他新出版的小说在认真翻阅,一会儿放下,一会儿又恋恋不舍地重新拿起,看看书后的标价,终于又遗憾地离去。这位年轻书生的窘迫之状,让二月河好一阵苦涩。他坦承,比起专业评论家,自己更加看重普通读者的意见。不是说忽视专家的意见,只是“工薪阶层自己掏钱买书,更值得尊敬和重视”。
一天中午,记者往二月河家中打电话。先生接过话筒,有点气喘吁吁地说:“我正在炒菜,咱过会儿再聊。”作家的夫人在火车站工作,经常加班加点,于是每天为正上艺校的宝贝女儿做午饭成了二月河的当然任务。虽然声名在外,但二月河总是说:“人生是一个精神旅行的过程,我希望过一种恬淡、平易的生活,别让自己活着太累。”
说到新年打算,二月河已没有太多内容好讲。“现在做不来大的,先做点小的,能做多少做多少,希望读者不要太高看我了。因为读者期望值越高,二月河越恐惧。”但他当年许下的有关第二次鸦片战争方面的创作愿望却一直不肯也不敢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