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康熙大帝》、《雍正皇帝》到《乾隆皇帝》,伴随着一部部“帝王系列”长篇小说相继推出,二月河也名闻遐迩。二月河,本名凌解放,出生于山西省昔阳县,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南阳市文联副主席。
十几年来,二月河已写出12本书,五百多万字。
一
二月河1966年高中毕业,1968年参军入伍,当了十年兵。这十年对二月河来说,是苦涩而又值得珍惜的十年。当工程兵,挖煤、筑路、修桥、盖房。尽管又苦又累,但他从未放弃在文学上的追求。有空就去部队图书馆里看文学书籍。杰出的篇章段落,他至今仍记忆犹新。
在《康熙大帝》由台湾巴比伦出版社出版时,他写的《自序》中,有这么一段:
“……假如这世上有人曾经和我同路跋涉过人生唉……很遗憾,没有,他就能告诉你,我其实原本是个痴人。他会告诉你,我是怎样一个读书狂。在二十多年的漫长岁月里,我不曾在凌晨一点前睡觉;告诉你,我曾被管理员遗忘关扣在图书馆中不自知晓;告诉你,我捧书走路,踢掉了脚趾甲,血流了一路而浑然不觉。假如他看见我裁开包水泥的牛皮纸袋作卡片,一字一句地摘录那些劈柴按,指古典书籍纹理,他就只能如实说,二月河不过是文坛一痴。”
1982年,凭着19万字的研究手稿,他成为中国《红楼梦》学会河南理事。也就在1982年,中国红楼梦学会在上海召开学术研讨会。会上,偶尔有人说,康熙这样一个以出众的才华和文韬武略,开创了我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个鼎盛时期“康乾盛世”的人物,至今居然没有一部关于他的像样的文学作品问世,真是奇哉怪也这时的二月河刚过而立之年,气血皆盛,竟挺身而出“大出海口”:我来在清史、红学专家冯其庸的鼓励下,二月河费尽十几年的心血,先康熙,再雍正,后乾隆,清代帝王系列小说一部部接踵而来一发而不可收。他奇迹般地成功了
二月河指出,现实题材以作者的社会阅历为基础,而历史题材则以作者的历史阅历为基础。他说,写历史故事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在创作过程中把现代生活、现代思想意识,包括自己对历史对现实的一些理解融合进去,使作品更贴近生活、贴近读者。康熙、雍正、乾隆三个帝王的统治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时的回光返照,从纵的和横的切面写历史,以史为鉴,给现代人以启示。
二月河的生活经历和历史阅历很广,所以写出的作品也很厚重。对读者给他的来信中提及看了“帝王系列”能在商战中得到启迪,在生活中得到了警示之类,他感慨地说,那是一种感应。
有人说,作家是最富于感情的。二月河有“怪才”,但他为人处世并不怪。他谈及台湾一位家庭贫寒的姑娘靠打工挣的钱买了一套《康熙大帝》,爱不释手,给他写信说,如果别的书损坏了丢了,她会大哭一场,如果《康熙大帝》损坏或丢失了,她不知会做出什么事来呢读罢来信,二月河感动地回信说,书很贵,不要把打工的钱买这小说,顺便又寄去了一套他的其他著作。“当我看了读者感情真挚的来信时,不回信或不给一套书,心里很不安。实际上,你们已经看到了,我的书我自己还没有收全呢。”二月河说到这里,感情很是真挚。
二
对《雍正皇帝》,一些评论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雍正皇帝》可以说是自《红楼梦》以来,最具思想与艺术光彩、最具可读性同时也最为耐读的中国长篇历史小说,称之为50年不遇甚至百年不遇的佳作并不夸张。”丁临一《雍正皇帝》“不是一般地描写历史,而是写出了历史的复杂性与深刻性,这一切又不是枯燥无味地表现出来,而是寓于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中,大的意味与小的情趣交织融合,由抓人而达到启人……在历史小说里最具艺术品位。”蔡葵“《雍正皇帝》在追求小说的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上,实现了接续传统又发展传统,这使它的成功远远超出了作品本身的意义。”白烨……
《雍正皇帝》一书是如何孕育的呢二月河说,还在写《康熙大帝》第二卷时,他已经开始用心关注雍正的资料。单为解决雍正的感情问题他就用了两年时间。
雍正的“社会形象”令人不敢恭维:此人阴狠冷峻,睚眦必报,抄家抄得文武大臣人人自危,逼死他的生身母亲,兄弟们也杀的杀黜的黜……就连《辞海》缩印本1989年版第100页也称:“相传圣祖康熙遗诏本以‘十四子’为继承人,世宗雍正勾结隆科多,改‘十’为‘于’,以阴谋夺得帝位。”
为了真实地再现雍正形象,二月河不辞辛劳,耐心细致地阅读了《清史稿》、清人笔记和故宫档案史料等大量历史文献。
二月河说:“先是一条‘勤政’就令人心仪敬佩。我在图书馆见的《雍正?批谕旨》,线装平装足有半米厚。再看资料,这只是一少半,大部分在台湾故宫13年,千余万言的政务批语,康熙、唐太宗,上溯到秦始皇,这些勤政君主,没一个比得上他的。他的‘荒淫’的印象就此土崩瓦解。”
二月河还说:“再看他的政绩。康熙晚年库中存银700万两,13年间骤增到5000万两,这是‘振数百年之颓风’、刷新吏治的功效。整治贪官污吏赃银入库,不但给乾隆的‘十全武功’、‘极盛之世’垫下了家底子,也留下了一个不错的吏治环境。他确实是整人了,‘文字狱’整平民也整官吏,‘摊丁入亩’整地主,‘官绅一体当差’整了特权读书人,‘火耗归公’整了遍天下贪官污吏……”
谈到篡改遗诏,二月河说:“这是不可能的。清代传位诏书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重要文件,是满汉合璧的,改了汉文改不了满文。按清代皇家诏书书写制度,必须在儿子前面加写‘皇’字,传位四子应为‘传位皇四子’,传位十四子应为‘传位皇十四子’。如果把‘传位皇十四子’的‘十’改成‘于’,就文理不通了,况且那时的‘於’字还未简化成‘于’呢。”
二月河总结道:“雍正得罪的官僚、缙绅、地主和读书人太多了。因此,活着的时候就没什么好口碑。留下的资料多是挨整的人写的,何况他抄了曹雪芹的家,惹翻了古代和现代一批爱红敬曹的知识人,这样,肯于并能给他说几句公道话的也就寥寥。雍正的性格有缺憾,不讨人喜欢的面孔误了他。”
由此入心入手,就有了二月河笔下的雍正皇帝。雍正活着是个悲剧人物,死后二三百年间是个悲剧历史人物。如今,二月河终于恢复了雍正的本来面目。
大量读者已通过《雍正皇帝》这部大气磅礴之作看到了二三百年前的这幕庞大的社会剧。
如今,更多的观众又通过荧屏领略这段历史,怎不令人击案称绝
面对评论家的赞语,二月河说,过去我一直和评论界处于隔膜状态,只考虑创作,不注重联系,所以除河南的孙荪外,和全国知名的大评论家均不熟悉。《雍正皇帝》能得到众多评论家的一致称赞,有些出乎意料。但也有说不好的,我觉得并不奇怪。再好的作品,也会有人不喜欢,比如本人,《战争与和平》就读不进去。不管说好还是说不好,自我感觉尽了最大努力,我把吃奶的力量都用上了。想用最大的努力去买通“上帝”读者,不是用钱,而是用心血、汗水和泪,从而使自己的心和作品与“上帝”沟通。
去年全国优秀长篇小说评奖,是对“八五”期间我国长篇小说成果的全面检阅。《雍正皇帝》获得大奖后,二月河在接受采访时说,一部作品的生命力不在于获不获奖,而在于广大读者的认可。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对读者灌输一种健康有益的创作意图,这样的作品才是值得自豪的。当然,获奖也是一种社会承认,是评委对我的器重,对此,我很感激。
三
二月河说:“我的家是一个非常和睦、幸福、团结的三口小家。我和爱人各有各的事业。爱人在南阳火车站工作,还是‘三八红旗手’,女儿正在南阳文化艺术学校学美术专业。全家互相照顾,互相关心。
“转业快20年了,我和爱人、女儿只去过一次公园。我的大家庭也在南阳,我常和爱人、女儿一起去看看父亲。
“我的生活很有规律。早上8点起床,去单位拿报纸信件,9点半到11点半写作,然后开始做午饭,等爱人下班,孩子放学;不论春夏秋冬,我都要午睡,如果不午睡,下午的写作就全完了。所以,在午睡时间,不是特别好的朋友,一般不见。
“现在,我有了一些所谓的名声,有人说我傲,仔细想想,是因为和大家接触少的缘故。其实,在我的思想意识里,愿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以平常人、平常心和大家相交相处。我写书做人有两条原则:写书时,天下第一,因为我写的是帝王将相,须有凌驾一切的气魄;生活中,夹着尾巴做人,也就是要谦虚谨慎。”二月河不无幽默,朴实无华。
顺便再给读者解道谜。凌解放笔名为何叫“二月河”这要从他的经历谈起。凌解放的父母是知识分子、南下干部。他随父母离开山西,辗转在河南的陕县、栾川、洛阳、邓州等地,最终落户南阳。凌解放随父母奔走在黄河两岸,所以从小对黄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他的长篇历史小说《康熙大帝》第一部写完后,因为自己的名字太现代,需要拟个笔名时,他首先想到的是那条落日映照的二月黄河。他说:“三门峡陕县那个地方有个太阳渡,小时候印象最深的是太阳。太阳落山了,整个河面上,整个邙山,呈现一派非常壮观的玫瑰紫色,像流淌着一河黄金。”黄河到二月时冰凌开化,浮冰如万马奔腾,汹涌澎湃,非常壮观。凌者,冰凌也;解放者,开化解冻。“二月河”与“凌解放”恰恰暗合。他把自己视为太阳渡的孩子,二月河就是黄河,他以此寄托自己的理想和希望。他甚至打算死后让人把自己扔到黄河里去。
二月河是一位极具责任感的作家,他的责任感一方面体现在作品本身追求的严肃主题上,另一方面也体现在他严谨的创作态度和对读者的负责上。
二月河说,所有的牌子都是自己砸的,作家也不例外。作家越出名,读者寄予的期望值就越高,这个时候,作家就要慎之又慎,努力写出让读者满意的作品,决不让读者失望。一个作家的创作生命和自然生命一样,都有衰落、消亡之时。我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延长自己的艺术生命,使自己的创作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下进行,一旦有一天被读者厌弃,就应该赶快退出文坛,不要老赖在文坛上,不要以为自己是不落的太阳。